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来源:湖北日报

1202次

发布日期:2013年03月04日

扫描二维码进入

微信H5资讯

扫描二维码进入

资讯小程序

        2013年,中国或遭遇更多的国际贸易摩擦。我们需要争取更多国际经济话语权,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推进比较优势型商品向竞争优势型转化。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38667.6亿美元,被学术界称之为“中国贸易增长之谜”。我国对外贸易是在应对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中快速发展的,我国已连续17年成为世界上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2013年,由于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放缓、新兴国家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中国特保条款即将到期等原因,中国或遭遇更多的国际贸易摩擦。

一、首先,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放缓,欧美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或继续抬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3年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指出,世界经济复苏仍在继续,但势头有所减弱。做为中国两大贸易伙伴国,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强烈的动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对于美国而言,虽然暂时避免跌下“财政悬崖”,但美国公共债务过高、失业率高等问题未能解决,有强烈的动机在2013年继续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对于欧盟而言,提高就业率和促进经济增长也是其当前最大的任务。欧盟的平均失业率已从2008年7%左右攀升至2012年的约11%,创下近20年来新高。可以预见,2013年欧盟将面临经济停滞、失业率攀升的严峻形势。因此,欧盟国家将加大力度发起对中国等国的贸易摩擦。

        其次,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导向模式或引发更多贸易摩擦。

        据有关研究,亚洲新兴经济体将会是2013年全球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但是,受到欧元区内部需求疲软、短期资本大量流出、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等的影响,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可持续增长存在隐患。其中,作为对中国发起“双反一保”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印度在国内经济增长的压力下,与中国间的贸易摩擦预期会继续增长。面对全球经济增长和外贸增长放缓的形势,其它亚太新兴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然而,亚太新兴经济体多为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大都没有完成向依靠内需实现增长的经济转型;并且一些亚洲新兴经济体与中国的出口产品具有较大的相似性,相互竞争性很强。因此,预期其它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在2013年会和中国发生更多的贸易摩擦。

        再次,中国特保条款将到期、市场经济地位将被承认或引发更多贸易摩擦。

        “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特殊保障措施”条款规定,中国产品出口到WTO成员国时,如果出口数量增加幅度过大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 “严重损害威胁”时,进口国可针对中国产品采取保障措施。对中国“特保”条款实施的期限为12年,这意味着到2013年底,中国便不再受特保条款制约。因此,中国的贸易伙伴国有可能会在这最后一年时期里,利用该条款频频发起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此外,“非市场经济地位”是中国频繁遭受“两反一保”的重要原因。按照协议,在2016年12月11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将被自动承认。因此,在未来四年内,利用该条款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也将会有增无减。

二、面对可能愈演愈烈的国际贸易摩擦,我国政府和企业应该争取更多国际话语权、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推进竞争优势战略和适度增加战略性进口等措施。

第一,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更多国际经济话语权。

        我们的国际贸易摩擦多,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国际话语权的缺失。虽然我国在WTO、G20峰会、亚太经合组织(APEC)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国际舞台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远未获得与自身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经济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由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的国际贸易规则。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各国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促进建立中日韩自贸区、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区等;应该继续稳步提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出资比例以及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参与制定各种国际经济规则,在经贸往来中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第二,深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建立合理的全球市场布局。

        市场多元化战略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首先,以发展和巩固发达国家(地区)市场为基础。国际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地区),开拓这一市场不仅能为我国带来较多的贸易利益,而且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以发展中国家中那些经济发展较快、市场潜力大的市场为突破点,我国应该努力开发这些国际市场。再次,重视那些暂时还不成熟的市场,主动创造市场。我国应在这三个层次上构建全球市场格局,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集中的现状,以减少市场风险和贸易摩擦。

第三、推进我国的比较优势型商品向竞争优势型转化。

        长期以来,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指导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在贸易形式上表现为加工贸易占据了总贸易的半壁江山以上,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尽管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我国增加就业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从属的不利地位,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而且还易引起众多发展中国家同类产品的恶性竞争。因此,我国有必要推进比较优势型商品向竞争优势型转向。具体来说,就是借鉴竞争优势理论,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投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异质性,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

第四、从主要国家或地区适度增加战略性进口。

        我国应该从以“出口至上”的战略向“出口、进口平衡”的战略转变,在保证金融安全、外贸安全和国内市场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增加进口。战略性是指平衡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差额和进口本国经济发展所急需的重要性资源。适度增加战略性进口,既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平衡进口和出口,缓解国际贸易摩擦,又可以缓解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资源能源瓶颈。

三、企业也应该发挥自身的力量。

        首先,涉及贸易摩擦的出口企业应积极应诉,努力提高胜诉率。

        以遭遇反倾销为例,根据WTO的规定,如果我国出口企业遭受一国反倾销调查起诉后不应诉,就等同于承认存在倾销,最终一定会败诉,还会导致其他国家的跟风使我国出口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如同2012年美国、欧盟和印度相继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围剿”。因此,我国企业应当加快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步伐,深入研究贸易摩擦应诉技巧,组织开展应对培训、发动行业联合,积极提升应对各种贸易摩擦的能力。

其次,出口企业要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变“以价取胜”为“以质取胜”。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往往采用低价策略占领世界市场。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普通劳动力工资的提高,仅仅依靠价格优势取胜的出口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因此,出口企业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拥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避免低价竞争策略。只有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让中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败之地。

再次,企业应借助国家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把握国内市场。
 
         坚持以内需为主导、充分有效地利用内源性要素加快发展,已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长期战略方针。我国企业应该借助国家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积极主动发展、抢占国内市场。

        2013年的外贸形势将比以往更加严峻,但只要我们积极应对,就能取得对外贸易新的成就。

 

国际贸易摩擦
参与评论
匿名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华人螺丝网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这些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114@luosi.com或直接在线联系华网客服

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先取得编辑授权或本站的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华人螺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