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预计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将超过1200万辆,到2015年将可望超过1600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国。中国汽车市场的持续高速增长,在令全球瞩目的同时,也极大带动了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国内已拥有超过10000家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年产值超过6500亿元。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国际汽车制造商逐渐倾向于掌握几种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制造,而对非关键性零部件,按照设计、质量、成本、交付、服务等原则,在全球范围进行选择,衡量性价比,充分利用资源实行全球化采购。目前,大众、丰田、本田、福特、通用等汽车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地与人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及东南亚等地区进行合作,在当地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采购当地生产的零部件产品,节约资金、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竞争力。去年,福特在中国的零部件采购量总计达到26亿美元;德国大众宣布从中国采购10亿美元汽车零部件;通用汽车也表示将不断加大在中国的零部件采购量。这些都表明,零部件全球化采购已经成为当今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中国也正在成为零部件供应大国。
面对零部件全球化采购的大趋势,国家相关部门近年来也先后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和支持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国家发改委在去年底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引导零部件排头兵企业上规模上水平,进行跨地区兼并、联合、重组,形成大型零部件企业集团。
尽管政策支持和市场发展趋势,让不少中国汽车零部件感到大喜过望,但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还是十分重要的。众所周知,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固然很有优势,但同印度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反而是随着发展,产品技术含量和企业规模化水平低的劣势越发明显。如何在保持低成本优势的同时,提升研发能力、制造水平以及劳动力生产效率,将成为中国零部件企业摆脱“低技术、低利润”现状,向着良性循环发展的关键。
如果从中国汽车零部件更好发展角度考虑,那么采购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因素更可以看做是一件大“喜事”。能让中国企业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全球化采购的大环境推动下,通过自主创新、合资合作等方式,借势扩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立完善的全球化汽车零部件采购供应链,在新的发展时期确立自己在全球市场的地位,这对中国零部件乃至中国汽车产业来说都是莫大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