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兴工具位于距海盐县城半小时车程的澉浦镇六里村,就是这么一家农村里生产钢板钻的企业,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110余项,其研发的钢板钻打破了国外公司垄断,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企业产值年均增长13%,产品被用于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我们这把‘刀’对钢结构材料直接钻孔,精度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的1/100。”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姚红飞至今保留着当年和英国“大牛”公司PK时留下的检测报告——欣兴工具的产品使用寿命最长、最耐磨。
在海盐,越来越多的工业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发展。目前嘉兴全市累计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家,其中海盐7家,数量居全市第一。这7家“小巨人”企业2020年度销售收入均超过1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全国前三,在自己所处的细分领域拥有绝对话语权。
“小巨人”有着怎样的大能量?海盐“小巨人”企业数领跑全市,有着怎样的“成长故事”和“成功秘诀”?
重研发,促转型
企业做精、做透、做强
作为国内最早专业生产切割工具的厂家之一,海盐海联锯业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做“锯”已有28年。从曲线锯条起步,如今其生产的曲线锯、往复锯、多功能锯等12大类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在15%左右。其中合金往复锯条获得国家专利,打破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这一制造技术的空白。2020年,海联锯业实现产值1.3亿元,今年预计实现产值1.6亿元。今年9月,公司被评为工信部“建议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海盐目前7家“小巨人”中唯一的重点“小巨人”。
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徐明群介绍:“我们90%产品都是出口的,国外客户对品质要求极高。像史丹利百得这样的工具领域世界商业巨头销售的摆动锯,我们是国内唯一供应商。”专注细分市场,有11名专职人员的研发团队和2012年起每年不少于500万元的产品研发及技术升级投入,是徐明群最大的底气。
“我的目标是做百年企业,要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必须坚持智能制造和工艺创新。”公司总经理季胜华掷地有声地说。
无独有偶,海盐另外一家“小巨人”企业——宇星紧固件(嘉兴)股份有限公司也把专精特新发挥到极致:其螺母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位列前三。作为国内第一家实现冷成型技术批量生产车毂螺母的企业,直接将生产效率提升了4倍,而用工和能耗却分别减少了八成和七成。公司董事长沈家华说:“‘需要螺母,到宇星’,这个在国内外市场上已经形成了共识。”
梯队式培育,全方位保障
“管家式”服务助推企业发展
在国家提出“专精特新”概念后,浙江就出台文件迅速部署落实——2016年,省政府明确提出,借鉴德国经验,打造“隐形冠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每年开展省级“隐形冠军”企业认定,并建立培育库。海盐的“小巨人”企业,正是在省级“隐形冠军”企业及培育企业之中,优中选优向上申报的。
除了7家“小巨人”,海盐还培育了省级“隐形冠军”企业5家,数量居嘉兴市第一、浙江省第二;另有国家级单项冠军2家。在它们的带领下,海盐崛起不少特色产业——集成吊顶国内市场占有率超50%,紧固件占全国出口总额的近十分之一。
“从省级‘隐形冠军’、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再到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是一个梯队体系。我们在培育过程中又往前多走了几步,建立并动态管理企业培育库。”海盐县经信局党委委员、县企业服务中心主任钱亚峰拿出刚编纂完成的新一期海盐专精特新、数字经济企业《培育诊断书》,其中对每一家培育企业都绘制了详细的诊断表,细化各项指标并打分,一一指出不足。这本《诊断书》中的32家企业,将是今后三年海盐各个梯队培育企业的“种子选手”。“不仅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我们通过‘管家式’服务,助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钱亚峰表示。
嘉兴市经信局企业处副处长伏焕军认为,海盐有大量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基础厚实,加上政府产业主管部门对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一贯重视,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提供了精准服务,使海盐成为专精特新企业不断产生的肥沃土壤。
一大批“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引领海盐经济动能转换,点亮工业未来。海盐县明确提出,将构建专精特新培育企业交流合作圈,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对标提升经验,形成“一科一产业”培育企业全流程跟踪服务模式,引导更多中小企业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