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WTO的加入,中国五金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重要的地位,中国五金在世界上已占有一席之地,正在向全球的五金龙头看齐,不少世界五金知名企业已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将同他们长期共存,因此更应清楚地看到自身存在的差距。
规模:美国的五金工具市场有400亿美元的市场容量。如美国施耐宝公司,是S&P500强企业之一。产品包括手动工具及电动工具,汽车诊断及修理设备,诊断技术及相关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及其他商业领域。
战略策划:世界一流公司的产品,往往给人一种非常清晰的印象。我们不少五金企业战略多元化,同时存在着过度竞争,众多的国内厂商和品牌主业不突出,核心竞争力差。因此,生产企业要专业,要成为产品类别的领导者。
品牌:已进入中国的国外五金企业,在国际上都是享有盛名的跨国公司,他们有良好的信誉,能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完善的服务。而中国企业对市场的熟悉程度高,对相应文化背景也了解,因此建立自己品牌的可能性更高。
技术:目前,跨国五金企业的设计能力以及加工手段都高于我们,他们都有超前的设计储备,而我们既缺资金又缺技术。
营销管理:眼下,中国五金企业管理经验,管理手段,管理人才都面临挑战;市场的管理,价格的管理,促销的管理都在中等水平。
渠道:中国市场本身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外国企业到中国生产,他们更为重视的是中国市场。中国五金制造商大部分以国内市场为主,但是国内市场正在变革之中,企业的营销成本高。中国五金出口额仅占总量的百分之几,拓展海外市场仅仅是开始,要走出去,缺乏跨国精英人才和贸易经验。
决策:不少国人都认为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市场,其实外国制造商很会用高薪聘请中国本土化人才,舍得花钱购买信息,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通道和快速反应的决策机制。而中国五金企业在决策的时候缺乏决断以至延误商机。
服务:国外五金制造商以所在国的法律为准绳,服务上十分规范,用经济手段促进他们服务水准的提高。
机制:跨国公司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我们传统的五金制造企业,即使已经上市,也多多少少保留着传统管理机制下的痕迹和烙印。这样的机制和痕迹制约着竞争力的发挥。
资金:目前我国五金制造商很难融到资金,即使能融到资金,规模也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