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铜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会员提供

3210次

发布日期:2005年11月27日

扫描二维码进入

微信H5资讯

扫描二维码进入

资讯小程序

对于我国的铜加工行业来说,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指长期保持高增长率,而是指作为一个行业整体,即便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同样可以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和健康的发展态势。因此,如何增加行业整体的竞争实力,避免整个行业在激烈的行业重组过程中受到较大的伤害,是我国铜加工企业所不可忽略的。

 

  从18世纪至今的300多年中,国际铜加工行业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英国这个一度曾被称为"日不落国"的国家在该领域更是经历了大起大落。在历史上,英国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铜矿,曾经是世界上最兴旺的铜冶炼生产基地,同时还是世界铜加工的摇篮,铜加工的挤压技术就是在英国诞生的。而今天,我们惊奇地发现,英国已经没有一家铜矿,没有一家铜冶炼厂。而就在30年前,英国还拥有46家铜加工厂,今天却只剩下了9家,其中7家又属于外资控股。或许这是铜工业历史上一个很特别的例子,但是可以想像任何一个企业、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当他在某个行业逐渐失去了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成本优势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在该行业立足的基本条件,当然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

 

  今天,我国的铜工业正面临矿山资源短缺,加工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竞争激烈等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我国铜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关系到行业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国际铜加工业的资产重组和企业的战略调整

 

  上游采选冶企业进军下游加工企业。在铜工业中,从采选冶到深加工是一个较长的生产链,而铜加工行业涉及的产品种类多、工艺复杂。在铜工业的上游产品中,资源型企业往往具有较大的优势,尽管在某些时候,由于矿产品价格下跌,致使这些企业的利润下滑,但是毕竟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一直享受着资源优势给他们带来的丰厚利润。当然这些资源型企业终究会面临资源枯竭的一天,于是一些即便是资源优势很明显的企业也希望涉足下游加工业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智利是世界上最大的铜矿产国,2004年其矿产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7%,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加上采用浸出-萃取-电积技术带来的成本优势,智利在全球的铜采选冶领域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上世纪70年代,智利的国营铜工业公司(Codelco)曾经试图通过涉足加工行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并在欧洲以及亚洲投资建立了铜杆厂和铜管厂,但是,在铜加工领域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智利国营铜工业公司的影子。赞比亚也是世界上少有的铜资源丰富的国家,他们同样在上世纪70年代有过进军铜加工的经验,尽管最终他们还是退出了铜加工领域。在向下游化进军的过程中,这是两个失败的例子芬兰的奥托昆普似乎是少有的同时经营铜采选冶和加工的国际性大公司,其成功的经验也被一些公司所津津乐道。与其他企业不同,奥托昆普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该公司开发了用于浮选工艺的大型浮选槽,用于铜冶炼生产的奥托昆普闪速熔炼和闪速吹炼技术,用于铜杆生产的上引连铸技术,用于铜管生产的连铸连轧技术以及焊接内螺纹管生产技术等等。奥托昆普的研发实力成为支持整个公司在铜工业领域贯穿上下游的成功保证。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在该领域具有很多成功经验的公司却在2003年宣布将旗下的铜采选冶卖给欧洲的玻利顿公司并将玻利顿公司的铜加工收到旗下,而且紧接着在20048月奥托昆普宣布将完全退出铜加工行业,并在今年年初将旗下的铜板带和铜空调管生产卖给了瑞典一家名为Nordic的投资公司。奥托昆普的铜加工产量曾经在全球位居第二,而目前正处在脱离铜加工的边缘,估计在铜的生产领域我们今后将很难看到奥托昆普的名字。

 

  菲利普斯·道奇公司(P.D)是美国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电铜生产企业。尽管与奥托昆普相比,该公司的铜加工产品种类仅限于铜杆和电线电缆行业,但是它是目前不包括中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中惟一一家同时涉足铜采选冶以及铜加工的国际大公司。

 

  一些独立的没有资源优势的冶炼企业,如日本和德国的冶炼企业考虑到资源获得的不确定性,往往通过参股矿山的方法进入上游矿山行业。但是毕竟参股矿山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原料供应,很难满足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要求。于是,这些冶炼企业逐渐开始希望涉足铜加工领域。德国的北德精炼厂(NA)和比利时的Cumerio公司(原优美科公司铜业公司),是两家比较典型的不具备资源优势,但已经进入铜加工领域的欧洲公司。由于考虑到市场以及投资风险等因素,起先这两家公司仅生产品种比较单一,投资相对较低的铜杆。但是最近北德精炼厂,似乎在进军下游产品的过程中加快了步伐。北德精炼厂目前拥有了欧洲最大的板带热轧生产线50%的股份,同时近期还在英国购买了一家板带分条厂。

 

  国际铜加工行业自身的重组。与上游采选冶不同,技术或成本优势往往是铜加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法宝。随着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老牌铜加工巨头意识到他们正在逐渐丧失原有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从铜加工近代发展的过程来看,20世纪5060年代国际铜加工业曾经一度在欧洲和北美十分辉煌,这主要得益于欧洲铜加工的技术领先。到7080年代日本铜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给欧洲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技术和成本优势成为日本铜加工和欧洲铜加工抗衡的保证。进入90年代中后期,中国铜加工业成为世界铜加工业发展的热点。尽管我国铜加工的整体技术实力与国际铜加工巨头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成本优势的凸现和巨大的潜在市场使中国铜加工企业正在成为世界铜加工行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于是就在上游冶炼企业瞄准进军下游加工业的时候,全球铜加工行业自身也在经历着激烈的动荡。

国际铜加工行业的结构调整变化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行业内部的兼并重组。行业内部兼并重组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整合现有资源,增加企业整体竞争实力。从严格意义上,西方和日本铜加工企业已经经历了几次行业的兼并重组,从这些地区现有的铜加工企业的数量上就可见一斑。在目前激烈的竞争下,这种兼并重组还在发生。2003年,在铜板带行业,德国迪奥公司收购了法国的格力赛公司。在铜管行业,今年初日本的三菱金属材料和日本的神户制钢将两家的铜管生产合并成立新的公司,从而降低了成本,使竞争力得到提升。另外,原东德的MKM公司是一家综合性的铜加工企业,在几经转手后被卖给了哈萨克斯坦的铜冶炼企业。

 

  2、企业转让给投资公司。在对整个行业进行重新评估后,一些企业正在逐渐退出铜加工领域,将目前的投资资金变现。前面提到的奥托昆普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企业转让例子。另外KME这家产量在80万吨的全球第一大铜加工企业今年也将大部分的股份转让给了意大利的一家名为INTEK的投资公司。目前,该投资公司正在掌管着全球两家最大的铜加工巨头,KME和奥托昆普。尽管我们还很难了解投资公司的介入会给整个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但是可想而知,这种变化对整个行业的冲击一定是巨大的。

 

  3、从铜加工行业再跨入更下游的零件加工行业。有意思的是,铜冶炼企业认为冶炼的利润较低,希望进入下游铜加工企业,而下游的铜加工企业则由于自身行业利润的下滑却希望进入到更下游的零件加工行业。例如两年前奥托昆普曾经购买了生产空调换热器的生产线,使其空调管的产品附加值得到进一步的延伸;铜棒生产企业则开始生产五金器件,如水管接头、阀门等产品;铜杆生产企业则更多地开始生产电线电缆以及电磁线等。这种不断地向下游延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因为考虑到竞争的因素,很多铜加工企业的客户会由于自己的供应商生产与自己相同的产品而终止与供应商的合作。

 

   4、海外转移。国际铜加工企业实施海外战略显然是为了保持在竞争中的成本优势。日本铜加工企业实施海外战略较早,日本很多的铜加工企业已经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建立了生产基地。例如:日本主要的铜加工企业古河电工在中国就拥有不少于3家独资和合资的铜加工企业。目前,几乎所有全球知名的板带生产企业都在中国建立了分条厂,而全球第三大铜加工巨头维兰德公司在中国建立分条生产线后目前正在加大其在新加坡的投资。由于文化以及商业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一些实施海外转移的公司也并非完全成功。例如,由于持续亏损,KME2年前就撤出了在中国的铜管生产。因此如果一旦实施海外战略体现不出明显的成本优势,这种转移也就失去了意义。

 

   从上述对国际铜加工行业变化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际铜加工行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而中国铜加工企业的崛起正加速了这种转型的速度。

 

   我国铜加工行业特点和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取消了对民用产品用铜的限制,我国铜加工产品的产量和消费量增长迅速。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铜消费国,铜加工产品产量也跃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也涌现了象高新张铜、新乡金龙、海亮集团、上海金泰、洛阳铜加工集团、宁波博威等一批综合竞争实力较高的铜加工企业。可以说我国的铜加工行业正在悄然替代欧洲和日本在国际铜加工行业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的铜加工企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企业数量多而规模小。我国铜加工企业大多位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从地域上看比较集中。但是由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整个行业内部缺乏有效的调控和自律。同时正是这种状况导致我国的铜加工企业中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的局面。

 

  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我国的铜加工行业是从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的,受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较小。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80%的铜加工企业属于集体所有制、股份制和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在改革开放后建立起来的。他们了解市场经济的规律,企业内部机制灵活,具有一定的市场抗风险能力。

 

  企业整体的研发实力不够。由于铜加工企业中,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少,整个行业在过去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研发资助较少,大多数企业依靠自主研发,而研发资金也大多数来自企业自筹。近年来许多企业为增加产品的技术优势,加大了研发力度,一些企业还成立了研发中心,设置了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我国自己生产的铜加工产品正在逐渐替代进口,扩大出口。但是由于我国在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许多企业在投资研发和技术上还有一定的顾虑。

 

  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淡化。与其他国家的铜加工企业相比,我国铜加工产品具有低成本优势,这主要得益于劳动力和投资成本较低。但是,我国铜加工企业的这些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一方面,劳动力成本在逐渐提高;

 

    另一方面,铜加工行业本身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设备和技术的更新,劳动力成本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小。所以,中国铜加工行业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可能会越来越不明显。另外由于在我国铜加工比较集中的地区,能源供应的矛盾较为突出,因此能源成本的提高也在逐渐影响到我国铜加工产品的低成本优势。

 

  铜矿山冶炼企业大规模进军铜加工行业。由于我国铜资源的匮乏,许多以铜采选冶为主的大型企业,已经进入或正在准备进入铜加工行业。事实上,采选冶生产企业和铜加工企业在生产管理和市场策略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国际上采选冶企业涉足铜加工成功和失败的例子都有。我国冶炼企业能否汲取国际上同类企业失败和成功的经验,在原本就已经竞争激烈的铜加工行业中分得一席之地,我们目前还很难下结论,但是这些国有大企业的介入,无可避免的会引发整个行业的重组。

 

  我国铜加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毫无疑问,中国的铜加工行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其他国家和地区,像印度、拉美和非洲,在今后都有可能会成为新的经济高增长地区。中国的铜加工业是全球铜加工行业发展的一部分,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不得不出现今天北美、欧洲和日本铜加工企业所面临的产能过剩、行业重组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我国的铜加工行业来说,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指长期保持高增长率,而是指作为一个行业整体,即便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同样可以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和健康的发展态势。因此,如何增加行业整体的竞争实力,避免整个行业在激烈的行业重组过程中受到较大的伤害,是我国铜加工企业所不可忽略的。

 

 

    我国的铜加工行业发展还仍然处于量的扩张上。由于设备投入的降低,进入铜加工企业的门槛也在逐步降低。因此,为了降低单位成本,许多原有的铜加工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同时,一些新建项目更是争先恐后地加入到这个大军中。但是在"行业准入门槛"降低的同时,铜加工行业的"退出成本"却在逐渐加大。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铜加工企业即使在"微利"的情况下,仍然在维持着生产。考虑到巨大的"退出成本"他们只能如此,像农民企盼"好天气带来好收成"一样,希望市场外部环境有所好转。但是过剩的生产能力,使得这种希望变得越发的渺茫,不断降低的产品利润使得许多企业步履维艰。

 

  目前,我国铜加工行业竞争仍然以价格竞争为主。但是,价格不应该成为企业竞争的惟一途径,更不足以维系一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扩大产能、降低成本、降低价格的同时,我国的铜加工企业理应找到其他的维持企业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首先,我国铜加工企业必须通过市场调节进行必要的行业重组,从而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增强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其次,我国的铜加工企业必须加大研发力度,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从"量"的竞争转化到"质"的竞争上来。

 

    第三,在与国际铜加工企业进行优劣势比较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铜加工行业最大的优势就是生产企业离消费市场很近,本土化的优势使得物流成本和销售成本都相对较低。因此我国的铜加工企业,必须充分把握市场机会,在进军海外市场的同时,立足本土市场。

 

  由于不具备资源优势,我国的铜加工行业只能从技术和成本上下功夫。我们不希望看到中国铜加工业重复英国的大起大落,中国的铜加工行业在参与国际化的竞争中还有很多需要自身完善的地方,这是需要时间来完成的一项系统工程。

 

【本消息由我站会员“雨音”提供,奖励积分15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资源可持续发展
参与评论
匿名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华人螺丝网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这些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114@luosi.com或直接在线联系华网客服

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先取得编辑授权或本站的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华人螺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