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制造业总是“慢半拍”

来源:北京日报

811次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28日

扫描二维码进入

微信H5资讯

扫描二维码进入

资讯小程序

   过去这么多年,中国制造业有很大的进步,基础也很好,但是和国际上制造业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瑞士等相比,在某些领域里差距还是比较大。我曾经和一些企业的同志交流过,问我们的制造业看起来还不错,进步也很快,但为什么高端的装备一定要从发达国家进口呢?当然,该进口还是要进口,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的制造能力就是提高不上去呢?他们说,往往就差那么一点点,就是越不过去,到底差在什么地方呢?即使有了很好的装备,但大量的工作其实还是需要人来进行操作、试验和组合,问题就出在这里。

  从现代知识经济看,很多是不可编码的知识,也就是俗话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情况在制造业里还是大量存在,连计算机都替代不了。具体说来,就是经验和数据。我曾经到汽车厂去参观,他们的研发中心装配水平相当不错,但是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主要就是差在数据上。比如,车辆在高寒地区和热带,不同的状况下到底是什么情况?这就需要有数据。而别人有很丰富的数据,我们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制造业转型升级有两个问题,一是创新,二是精致。创新是要搞出一个新的东西来,而精致是在不改变现有大框架的前提下,把产品做得更精致。除了互联网意识之外,还需要有工匠意识。培养工匠意识非常不容易,一个人得铆着劲干很多年,得心无旁骛付出那么多时间,还不一定能干成——但如果不干的话,一定不成。

  这就对体制有很高的要求,体制得让人愿意干。比如现在的某些国有企业可能面临这样的问题,某个负责人过了一年半载就换了,他本想干五年,但是任职时间不允许,我曾经看过一个企业,四五年的时间已经换了六七个人了。此外,还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干了以后,即使干成也可能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万一出错了,试错成本就比较高,最后反而还得被追究责任。如果不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的创新就非常难。

  中国下一步的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和政策要为创新创造条件,否则现在定的很多目标是达不到的。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制造业汽车
参与评论
匿名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华人螺丝网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这些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114@luosi.com或直接在线联系华网客服

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先取得编辑授权或本站的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华人螺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