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界汉想不到,有一天,一直呵护有加的政府,会鼓励他“外迁”,而且,这一迁就是千里之外的江西。
在嘉善罗星街道,算上吴界汉的“善东钢材”,已经有7家传统制造企业,在街道的带领下,集体赶赴位于江西永新县的“罗星工业园”。
从被动到主动,从企业犹豫转到政府领着转,在“罗星”版的产业转移中,人们看到了浙江经济“腾笼换鸟”的努力和智慧。
呆不下去了
在嘉善紧固件产业中,吴界汉的“善东钢材”并不起眼,创业十多年,2008年发展顶峰时,产值不过3000万元,员工40多人。
但这种“好日子”也正在远去。
“所有的成本都在涨,想扩大规模,又找不到地方。”吴界汉抱怨说,一是工业用地奇缺,二是土地成本高昂,三是用工成本高。
与此同时,行业无序竞争则越演越烈。近十余年来,嘉善紧固件企业从最初的二三家,暴增至今天的二三百家,平均利润下降了15%。“不转,是呆不下去了。”吴界汉坦言。
而这并非吴界汉一个人的心声。产业低端,成本高企,拿地无望。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等待他们的,似乎都只有一个结局:关门大吉或远走他乡。
但纠结也随之而来,“当然想继续做下去,把事业做大,但是到哪里去做呢,大家都说中西部,可让我自己单枪匹马去,又实在不太放心。”吴界汉说。
政府带着转
“吴界汉”们的心声,在罗星街道引发了强烈共鸣。
“嘉善是浙江接轨上海第一站,经济比较发达,商业成本越来越高,低端制造的生存空间必然越来越窄。而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所谓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就会陷入僵局。”罗星街道党委书记李捷如是说。
让“吴界汉”们开心的是,现在,这个解决方案已经“出炉”。“我们为这些企业找了一个好去处。”李捷说。
李捷所谓的好去处,就是位于江西永新县的“罗星工业园”:占地面积达1800多亩,足以承接转移出去的罗星企业。同时,作为革命老区的永新县,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更重要的是,“罗星工业园”的运作模式,化解了“吴界汉”们的后顾之忧。
罗星工业园的开发主体并非是永新县,而是罗星街道。后者成立嘉善罗星(江西永新)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园区整体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和园区形象策划与推广等。罗星街道并挑选精干力量常驻永新挂职,负责入驻企业与当地政府的各项事务对接,为入驻园区企业无偿提供全程的专业服务。
因为这种运作模式,尽管两个月前,吴界汉在罗星工业园的工厂已经开始施工,但直到现在他一次都还没去。“有街道政府的"自己人"在那边,没什么好担心的!”吴界汉说。
置换“新经济”
“红色点对点,携手共转型。”对罗星街道的做法,嘉善县委书记张明超如是点评。
永新县的确受益了。据统计,目前,罗星工业园首期入驻企业已经有7家。按照规划,在“十二五”期间,该工业园将力争容纳转移企业30到50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而且,从嘉善转移过去的企业,多属污染少的电线电缆、紧固件、家具产业,新厂投资规模也普遍大于原来,产业层次、技术含量也都有相应提升。
但是,除了为低端制造找到一个转移好去处,罗星街道自身经济又能收获什么?对此,李捷信心满满,“腾出了好空间,凤凰就会飞过来。”
事实似乎正朝着李捷的预测发展。距离高铁嘉善南站不过十余分钟路程的“和合工业园”,原来是包括“善东钢材”在内的21家低端制造企业的容身之处。现在,这里的拆迁工作几近完成,不久后,一个手机研发的高科技项目将整体接盘。
对那些处于优越地段的工业企业,罗星街道出台政策,鼓励“退二进三”。目前已有7家企业签约要求实施,其中一家长期处于半停产状态的加源电子厂,将转型为电子商务园,另一家宏达模具厂,将变身为高端文化酒店。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罗星街道通过土地置换已审批总投资2000万美金以上外资项目2个,已审批千万元以上三产项目4个,其中超亿元以上项目3个,在谈项目1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