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高点。此举引发激烈争议,有人认为,央行正在以收缩流动性的办法动手“杀死”中国实体经济。
这当然不是央行的初衷,但央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货币政策的后果已经暴露无遗。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缩货币流动性的惟一理由是应对通胀。我国4月CPI高达8.5%,预测5月份在7.7%。不仅如此,作为通胀先行指标的中国5月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增长8.2%,增速连续第5个月创3年来新高。全球范围通胀压力在持续上升,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跟踪调查了24个大型发展中国家,结果显示,1年前它们当中四分之三的通胀率都能达到或低于原定目标;而今他们无一能实现原定目标。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估计,这些国家的通胀率已经倒退回了2002年的水平。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加剧,全球经济风雨飘摇,出口依赖度在70%以上的中国经济不可能独善其身。美国经济下降一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同样下降一个百分点。
关于货币政策的争论由此愈演愈烈。一些人严厉抨击央行提升人民币汇率的政策,认为央行应该一次性降低人民币汇率,继续实行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机制,帮助企业平滑度过当前的经济转型期。这是一厢情愿的说法。一个很简单的理由是,从次贷以来美联储的表现来看,如果人民币继续贬值,美元的贬值幅度将高于人民币,全球石油、粮食价格会继续攀升,一直到中国目前的经济模式难以为继才会罢休。实际上,世界主要经济体不会允许人民币继续贬值、以压低要素价格的办法占领市场,中国经济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国际市场自行其是。我们不可能一方面要求将要素价格市场化,一方面继续维持联系汇率机制,这种要求显然是荒谬的。
另一些人则要求人民币一步到位尽快升值,这种“休克疗法”会以失血的方式杀死实体经济:人民币汇率继续上升将压垮制造企业,使更多的制造企业濒于破产,产生失业等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2005年央行汇改扩大汇率浮动区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人民币汇率大幅上升,有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加入破产行列,新的经济支柱尚未形成。
另外,人民币大幅升值违反市场的意志。自5月初以来,离岸市场交易的一年期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远低于10%的市场猜测,至今没有升值预期。可见,货币市场对人民币远期价格、对中国未来经济走势并不看好。人民币大幅升值后大幅下挫,会使热钱呼啸而来,席卷而去。
央行为什么迟迟不动用利率手段?不敢。众所周知,能在银行大手笔贷款的都是大型国有企业,或者是钦点的大型工程项目。这些企业前两年的利润花团锦簇,但随着经济下滑逐渐暴露出垄断红利消失,后继增长乏力的本来面目。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1-2月份,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405亿元,同比下降5.6%。如果贷款利率上升,大型国有企业难以为继,将直接威胁中国经济与金融安全。
我国已错过货币政策调整的最佳时间段。05、06年“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间,是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难得的喘息期。
央行在货币政策上小心谨慎,采取拖延战术。任何政策都会付出代价。汇率该动不动,代价是通胀泛滥,替代上调汇率的效果;CPI似乎在可以控制的高位,但付出了能源价格扭曲、市场垄断程度增加的惨重代价,最终CPI还是在市场的推动下节节上升;利率该调不该,使得金融机构被资金密集型的国有大型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绑架,如今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胀未除滞胀接踵而来,是所有人的担忧。在低通胀时不敢未雨绸缪上调汇率利率,遑论高通胀时?
被动收缩流动性成为最保险也是最保守的选择。央行像勤劳的工蜂一刻不停收紧流动性,发行越来越多的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外管局对于外汇实行宽出严进的政策。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适得其反——我国外汇储备与外汇贷款不降反升,流动性在继续增加;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压缩的是民间私人投资领域,中国最具活力的民营企业生存维艰。鼓励向外投资到了慌不择路的境地,外管局亲自出马几次向海外投资,混淆了市场与行政的界限。
亡羊补牢,目前最好的做法是在进行严格的资本管制的同时,继续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增加汇率弹性;改变被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央行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资金的有效配置上来,为私人投资领域松绑。只有把中国金融机构从窗口指导、被动紧缩、权贵企业的战车上解救下来,中国的货币政策才有走上正轨的希望。
编辑:inzen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