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紧固件唱主角

来源:工人日报

1248次

发布日期:2008年01月31日

扫描二维码进入

微信H5资讯

扫描二维码进入

资讯小程序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我市工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特制定《淮安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一、“十五”工业发展情况回顾

    “十五”以来,淮安工业坚持扩总量、打基础、增后劲,工业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主要表现在:

    1、壮大了工业总量。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13.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8.1%,比2000年提高6.3个百分点。全市列统企业达到1118户,实现工业增加值160.8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81亿元,实现利税73.7亿元。“十五”全部工业增加值、列统企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8%、21.4%、22.3%和26.7%,全部实现了“十五”翻番的目标。

    2、提高了竞争能力。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化工、机械、纺织、冶金、烟草五大支柱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2005年五大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30亿元,占全部列统工业销售收入的74%,其中冶金行业“十五”发展速度最快,销售收入年均增幅达34.6%,销售收入占列统工业的比重比“九五”末提高了7个百分点。重点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到2005年底,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07户,比2000年净增了75户,其中淮钢集团销售收入超70亿元、淮阴卷烟厂、清江石化超30亿元、韩泰轮胎超20亿元、华能电厂超10亿元。培育了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产品。全市销售超亿元的品牌产品近40个,省级名牌产品23个,省著名商标30个。“辉煌”牌太阳能热水器获国家名牌产品。铁路弹条扣件特种钢、采油树、元明粉、硝基甲苯、乙烯利、六氯环戊二烯、低硫低芳烃特种溶剂油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全市形成了200万吨钢材、40万大箱卷烟、120万吨原油加工、15万吨烧碱、30万吨纯碱、850万套轮胎、120万吨元明粉、100万吨精制盐、300万千瓦中小电机、1万台中拖、9000万米布、6400万米印染面料、10万吨化纤、20亿支水针剂、4000万瓶大输液、30亿片(粒、袋)固体制剂的生产能力。

    3、加快了技术进步。“十五”以来,坚持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有机结合,实现速度、效益、后劲相统一。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十五”是全市技改投入增幅最高、总量最大的时期。“十五”共计投入442亿元,是“九五”投入的3倍,年均增幅29.8%。2005年全市工业投入达到150.4亿元,是2000年的3.68倍。投资超千万元以上项目数2005年达到1005个。“十五”累计达到1903个。“十五”期间,在工业投入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全市工业发展史上最大的项目--淮钢集团投资12亿元的“十五”技改工程2004年竣工投产;县区最大的工业项目—涟水锦纶化纤公司投资2.17亿元锦纶帘子布项目2005年投入生产;投资7亿元的全国单套最大的联碱装置建成投产;另外全市共实施国债技改项目7个,“双高一优”项目5个。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十五”以来,全市累计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500多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率达16%,全市新产品产值率达25%。淮钢集团企业技术中心、安邦电化企业技术中心、淮化集团企业技术中心等7个技术中心通过省级评估,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30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安邦电化氯系列阻燃剂、清江石化特种溶剂油等产品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重点企业的主要装备水平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淮钢集团自主开发的铁水热装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天士力帝益药业抗脑胶质瘤新药、淮钢转炉特殊钢生产线关键技术获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2700万元。

    4、扩大了对外开放。“十五”期间,全市工业实际利用外资达到4.3亿美元,引进内资100多亿元,建成了韩泰轮胎48万条全钢子午胎、华尔润化工30万吨纯碱、大洋化工20万吨元明粉、源通制帽生产线等项目。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蓬勃发展。市经济开发区和8个县区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70多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近50亿元,已开发面积70平方公里,竣工工业项目900多个。2005年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60亿元。市经济开发区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0多亿元,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盱眙县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1亿元,已开发面积20平方公里,累计竣工工业项目近300项,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工业品出口增长较快。全市列统工业出口交货值达41.3亿元,纺织、机电产品继续保持较好出口态势,轮胎、精细化工产品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

    5、推进了企业改革。“十五”是我市改革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阶段。在国有资产运营、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等各个层面,市县联动,全面推进。建立了新型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制。将国有资产按类别划归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形成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资产控股公司、国有控股或参股企业的三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体制。2002年完成了机电、纺织、化工、轻工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组建工作,为国有资产的高效运作提供了组织保证。继续推进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要努力推进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以“四到位一保障”为标准,全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国有集体资本从竞争性领域和中小企业退出,解除企业对政府的依赖,理顺职工的劳动关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企业和职工走向市场;通过国有、集体资本一次性退出,依法理顺劳动关系,让职工走向市场。到2005年底,全市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面累计达95%以上,金湖、洪泽、清河、清浦等县区已基本完成了企业改制。通过改革,激发了企业的发展动力,增强了发展活力。淮钢、安邦电化等企业改制后,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发展速度快、后劲足。清江电机在改制后,引入美的集团控股投资,增强了企业实力,落实了投资项目,为企业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在对清江化肥厂实施破产后,引入外来投资,盘活存量资产,投资近7亿元,新上30万吨纯碱装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6、提升了县区工业。“十五”期间,以县区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工业投入总量,加快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十五”8个县区共完成工业投入近322亿元,建成投资超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800多个。到2005年底,8个县区列统企业数达到1010户,比2000年净增531户,列统工业实现增加值为88.3亿元、销售收入337亿元、利税29亿元。“十五”平均增幅分别为20.7%、22.5%和29.7%。县区工业质量有所提高。通过招商引资,企业培育,各县区都初步形成了一些特色产业。金湖县依托金石集团,大力发展石油机械产业,成为行业内的知名企业。盱眙县通过招商引资,推进产业集群,轴承、凹土加工和电器产品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涟水县建成了锦纶化纤帘子布、鸿鹄化纤公司3万吨差别化纤维以及锦惠化纤等一批化纤企业,形成了产业竞争优势。另外,淮阴区、洪泽县、楚州区以岩盐资源为依托,盐制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确立了淮安盐化工在华东地区的市场地位。涟水县、淮阴区、洪泽县大力发展木材产业,使全市中、高密度纤维板、多层板的加工规模得到提高,各类板材总能力超过100万立方,发展前景良好。

    “十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工业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较低。2005年列统工业增加值只占全省的2%,而农业和建筑业分别占8.5%和4.8%。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低。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列统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自主创新能力低。全市工业企业共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只有20多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也只有200多人,从事研究、产品开发、生产第一线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全市只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9个,有102户企业建有研发机构,自主开发产品数量较少。工业外向度低。2005年,全市1118户列统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为70户,实现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为16.4亿元、60亿元、6.51亿元,占列统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0.2%、10.3%和8.8%。全市列统工业出口交货值41.3亿元,占列统工业销售总额的7%。全市150.4亿元的工业投入中,利用外资11.5亿元,占7.6%。我市工业的总体外向依存度较低,与苏南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二、淮安市未来工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1、发展走势分析。

    从宏观形势看,由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加大,与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争端不断增多,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受制于世界经济的增速,因此,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一是欧美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对华贸易政策调整。美欧通过诸如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采取特限、对中国出口产品临时制裁、调查等措施,重新实行配额限制,不断引发贸易争端,预计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而更加频繁,对外向依存度大的产业势必造成较大影响。二是国际原油、铁矿石等资源类产品价格波动。目前,油价正处于上涨周期的中间阶段,在未来几年中,不太可能出现下降或是上涨放缓的情况。据预测,到2010年以后,全球高油价的局面才有可能结束。因此,2006年石油价格仍然有走高趋势。明年铁矿石国际采购价格在今年上涨70%以上的基础上仍有上涨的可能。三是人民币再度升值的预期。人民币对美元还有继续升值的可能,到底再升值多大还是未知数。货币升值会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较大的伤害,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人民币汇率升值会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四是宏观调控所引起的市场需求变化。国家为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而推出一系列新政策,对房地产降温起到积极作用,但同时引发建材、钢铁、化工等下游产品的需求回落、价格下跌。今后国家仍将贯彻“双紧”方针,不排除出台其它调控措施的可能性。

    以上不确定因素,都集中地反映出原材料价格居于高位,国内需求回落,出口竞争力下降,成本上升,形势比较严峻。但同时也有若干有利因素,具体表现在“三不变”:一是宏观经济上升期的走势不变。我国经济在调整中保持着稳定较快的发展速度,预计今年全国GDP将保持9-9.5%的增速,全国工业增加值平均增幅在16%以上,全省增幅在23%左右。近年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宏观经济处于上升期,对我市工业发展形成了较好的带动作用。二是加速工业化以加快小康社会进程不变。工业是现代经济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量,是创造物质财富、提升文明程度、改善人们生活、实现充分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加快工业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这既是经济任务,也是政治任务。三是大力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方针不变。发达地区的经济达到一定总量以后,很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需要寻找更大的获利机会,同时也由于其所在地的土地、电力、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紧张和高成本,因而开始向资源产地和成本较低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同时,经济欠发达地区要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积极把握产业转移的机遇,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资金、技术、产品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壮大地方经济。产业转移从南到北、从东向西梯次推进的总趋势没有改变,我市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也正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招商引资的结果。

    从周边地区及我市发展情况看,淮安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轴和长江经济发展轴的交汇地带。这一区域是中国经济最繁荣、资本最活跃、人才最积聚的地区,是带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苏南-长三角日趋成为世界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十一五”仍会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江苏省已制定了江苏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到“十五”末,全省制造业增加值超过12000亿元,年均增长14%。随着苏南扩张空间逐步趋向饱和,经济带对苏北的扩散效应即将发挥出来。从我市实际情况看,我市工业已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起步阶段,工业化进程将处于加速发展状态,同时,加快工业化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抓大招商、上大项目、育大企业已成为经济工作的重心,因此“十一五”将是我市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总体来说,全市工业面临的宏观形势和未来的发展态势较好。

    2、工业发展的相关条件分析

    交通运输:“十五”期间,全市围绕建设苏北交通枢纽的发展定位,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路运输发展较快。我市公路总里程为957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6.26公里,我省“十五”期间构筑的“四纵四横四联”高速公路网,其中有京沪、同三、宁连、徐淮盐四条高速公路经过淮安,总体上我市公路建设已适度超前,可基本满足“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水运压力较大。随着淮安新港建成投入运营,我市拥有码头泊位171个,码头总长度17072延米,码头最大靠泊能力2000吨级,港口吞吐量1600万吨。在水运通道上,形成了以京杭运河、盐河为主通道,以溪河、张福河、淮沭新河为联络干线的河湖联通、内外衔接的水运网络。京杭运河苏北段404公里中289公里为二级航道,115公里为单向运输能力3000万吨的三级航道,年设计通过能力4200万吨的二线船闸7座,年设计通过能力8000万吨的三线船闸3座,而2004年运河实际运输量已达1.2亿吨,运河已处于超饱和运输状态。因此,水路交通已经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交通运输瓶颈。铁路运输得到发展。新长铁路淮安市境内94公理,2005年已并入国铁网络。目前铁路货运的年运输能力达1000万吨,新长铁路二期技改完成后,年货运能力达到2000万吨。预计铁路运输在“十一五”期间,可基本满足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电力能源: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用电需求情况的预测,结合近几年国家和省电源点和电网的建设情况,对2010年的供用电形势,做出如下判断: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供用电矛盾将得到明显缓解。“十一五”末预计全市全社会用电121亿千瓦时,比“十五”末增长101%,工业用电101亿千瓦时,增长124%,全市最高负荷230万千瓦,增长130%。由于前几年国家和各地加大了电源点和电网投入力度,平均每年全国将有4000万千瓦左右的机组投产,“十一五”末,全国总装机容量将达6.5亿千瓦。“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力供需“瓶颈”制约因素消除,供电情况将能满足工业发展需要。

    工业用地:从2004年起,国家采取了土地宏观控制政策,压缩用地量,工业用地明显偏紧。按照目前的投资密度要求,即市开发区投资密度180万元/亩,县区工业园区投资密度120万元/亩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用地的总需求量大致在4.4万亩到5.4万亩之间,前两年略低,后两年略高,平均每年1万亩左右。如果新建项目的规模、质量都比较好,投资密度大,需求将相应减少。若项目质量没有明显提高,实际投资密度比较低,将影响土地的使用效果,导致实际土地需求量增加。对于淮安工业来说,“十一五”的主要任务仍是扩张总量,土地将成为能否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

    资金要素:我市工业发展的资金渠道近几年一直以招商引资为主,工业贷款增幅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年工业贷款仅增长2.06%,比2003年下降10个百分点,比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低18个百分点,比全省工业贷款增速低20个百分点。工业贷款主要向大企业、大项目倾斜,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非常突出。“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资金仍处于紧张状态。一方面是贷款难的问题仍将会延续一段时间,另一方面,我市资本市场发展进展缓慢,全市无一家上市公司,企业债券融资方式也因多种原因退出市场。这种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突破,解决我市工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仍需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招商引资的前景看,也还存在着一些有利因素。一是我市软硬环境的不断改善,增强了对外引资的吸引力。二是一批重点企业的资产质量较好,经济效益较高,为引进外来大企业和投资商的并购提供的好的基础条件。三是随着苏南发达地区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可利用南北产业梯度差距,接受南北转移项目。

    三、淮安市“十一五”工业化发展思路和目标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到位,“十一五”期间,淮安工业所有制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国有、集体控股经济比重降低,工业经济将以民营经济和外资为主,淮安工业“十一五”发展如何将直接取决于招商引资的成果和民间资本的活跃程度。根据目前的工业现状,结合未来的发展态势,确定我市工业“十一五”工业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思路

    “十一五”工业化发展的思路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投入为支撑,以激活民资、扩大外资为重点,优结构,转方式,增实力,全面推进全市工业化进程;以骨干企业、重点产品为依托,以大项目、品牌产品为突破,培育一批大企业集团,巩固传统支柱产业的竞争优势;以大招商、招大商为手段,开拓新领域,推进大重组,发展新支柱;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提高经济总量。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8%,到2010年突破500亿元;全部列统企业超2000户,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400亿元,利税达165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010年达到12万元/人·年;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继续保持省内前列。

    2、提高工业集中度。到2010年,八大重点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超过90%;园区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到50%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00户、超10亿元企业30户,其中超50亿元企业5户、超100亿元企业1户。

    3、提高工业投入。工业投入年递增20%以上,2010年超过40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入总量超过1500亿元;1000万元以上项目的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达到90%以上,县区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

    4、提高创新能力。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工业发展贡献份额提高到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重点骨干企业生产装备应用信息技术的比重达到50%,企业管理实现信息化的比重达到70%以上,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本世纪初的国际先进水平。

    5、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年均降低4%;每年至少有10户工业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9%以上;主城区基本实施集中供热,同时关闭主城区95%以上的小锅炉,县区逐步实现集中供热。

    (三)发展原则

    我市“十一五”工业化的主要原则:

    1、坚持加大投入不动摇。我市工业的突出不足还是总量偏小,“十五”期间要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首先是要加大投入,市直要力争取突破50亿元大项目,县区要突破10亿元上大项目,通过上大项目,育大集团,促大发展;要营造成本洼地,各种生产要素向工业集聚,同时坚持工业向园区集聚,园区向特色产业集聚。

    2、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工业要实现超常规大跨步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力争引进大型跨国企业来淮投资。通过广泛的招商引资、招商引智,实现总量扩张、产业升级。要适应国际市场一体化的需要,努力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工业经和国际化水平,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3、坚持科技创新不动摇。要以创新的技术培育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要以高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创新步伐,全面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能力,促进工业经济层次向高端迈进。要加快工业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发挥人才对创造力和推动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要裂变发展:立足现有基础,加快战略性改组改造步伐,实现现有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的裂变扩张和做大做强。

    5、坚持区域共同发展不动摇。与苏北地区的其他城市相比,我市工业的差距更突出地表现在县域工业上的不足。在抓好市直工业的同时,要突出抓住县域工业的发展,要集聚条件,发挥优势,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县域工业的经济比重。

    6、坚持可持续发展不动摇。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实现工业和社会、环境和谐发展。要科学合理做好城区工业的布局调整,做好工业园区的资源整合,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既要依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又要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淮安工业“十一五”发展重点

    1、抓好八大重点产业的发展。

    化工产业:以资源为依托,进一步壮大盐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日用化工和橡胶制品业经济规模。以氯碱、纯碱为重点,大力发展盐化工,加大延伸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快发展石油化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将原油加工能力扩大到300万吨的能力,同时配套建设向后延伸项目,发展化工基础原料;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推进精细化工的发展,重点发展吃氯系列、吃氢系列、硝基化合物和光气四大精细化工产品,将我市建成医药、农药中间体的生产基地;以江苏爱特福公司为重点,加快发展步伐,拓宽产品领域,壮大产业规模;以轮胎和汽车密封件为重点,加快橡胶制品发展。力争到2010年,形成以300万吨原油加工,50万吨氯碱、70万吨纯碱、150万吨元明粉、500万吨盐、1000万条轮胎为标志,以氯碱深加工为发展方向,以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为重要支撑的上下游一体化、多种系列并重的产业格局,成为与沿江化工产业带相配套的、苏北重要的化工基地。列统企业销售收入超400亿元,实现利税超40亿元。

    机械产业:以壮大现有骨干企业为重点,提高电机、齿轮泵、轴承等基础件产品档次,加快发展专用汽车、拖拉机、石油机械、建筑机械、机床、船用机械等整机产品,提高我市机械工业装备水平和整体实力。以冶金工业园建设为契机,发展精锻件、金属制品等行业,寻求新的突破。力争到2010年,初步形成技术、产品和企业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特色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机械工业体系,列统企业销售收入超240亿元,实现利税超20亿元。

    冶金产业:重点以淮钢集团为依托,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加快特殊钢生产线项目建设进度,形成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钢生产技术。“十一五”前期,完成投资15.8亿元的特钢大棒材生产线的建设,新上直接融熔生产线,扩大总量规模。后期创造条件争取再上一条200万吨的板材生产线。利用南北产业转移的机遇,扩大冶金工业门类,壮大振达钢管等企业的规模,有序发展有色加工业,到“十一五”末,全市各类钢材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铜制品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到2010年,列统企业销售收入超300亿元,实现利税超20亿元。

    烟草产业:抓住行业改革的机遇,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对30万箱左右的困难企业进行区域联合重组,实现扩量上规模;重点围绕提高质量、增加品种、优化配方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造和工艺创新,进一步提升装备水平,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一、二类烟的比重,发展混合型、低焦油、环保类的新品种,将“一品梅”发展成为全国名牌卷烟,增强市场竞争能力。2007年完成联合工房的建设,做好工艺布局的调整。力争到2010年,卷烟产量达到60万箱,销售收入超65亿元,实现利税超50亿元。

    纺织产业:重点发展棉纺织、印染面料、化纤、针织复制、服装五大板块。大力发展新型纺织技术,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纺织新品,着力提高“三无一精”产品的比重,提高高档面料产品的比重,提高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提高针纺织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竞争能力。加快现有纺织企业的改革重组步伐,增强发展能力。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一批10万纱锭的纺织企业,同时做好产业配套,逐步形成纺织、印染、面料、服装一条龙生产格局。力争到2010年,全市形成80万棉纺纱锭、5000台布机、1.5亿米印染布、20万吨化纤、5000万件服装的生产规模,列统企业销售收入超140亿元,实现利税超10亿元。

    食品产业:立足我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不断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发展粮油加工、肉禽加工业、蔬菜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饮料等行业。要围绕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开发方便食品,做大做强品牌,走多样化、精细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具有淮安特色的食品工业体系。力争到2010年形成30个以上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品牌,列统企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实现利税超6亿元。

    医药产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医药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着力培植一批新的医药骨干企业,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效益好的医药产品,提高医药行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全市建成符合GAP标准的中药材种植、基础外科器械等5大基地,列统企业销售收入超70亿元,实现利税超8亿元。

    建材产业: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主攻新型建材、装修装饰材料、化学建材、建筑节能产品,稳步发展水泥和水泥制品行业,积极推进商品砼、商品砂浆的应用;力争到2010年,列统企业销售收入超70亿元,实现利税超7亿元。

    2、有重点突破高新技术产业。

    立足我市实际,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招商引资为依托,集聚发展条件,重点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三个领域求突破。以现有医药骨干企业为支撑,加大新品开发力度,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以投资10亿元的光电项目为契机,加快光电产业园的建设,同时进一步壮大电子元器件产品的规模,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业。新材料方面近期以发展稀土加工为重点,发展磁性材料,同时积极发展工程塑料、新能源材料等。

    3、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我市的循环突出两大重点。一是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乡镇,结合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大力推进以种植业为龙头,发展粮食加工、饲料加工,再发展养殖、加工的大产业循环链,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形成大循环经济格局。二是鼓励企业发展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突出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发展新型建材;以钢铁业为龙头,发展高炉水渣的综合利用、高炉余压发电、钢渣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

    4、实施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项目。

    重点有盐化工产业集群、钢材产品产业链、轮胎产业链、食品产业集群、化纤产业集群、木材加工产业链、轴承产业集群、凹土加工产业集群、针纺织产业集群、汽车及配件产业集群和石油机械产业集群等。

    盐化工产业集群。按照统一规划,分块实施,分级推动,逐步整合的原则,建立“一园三片”盐化工工业园,利用岩盐资源优势,将我市建成全国重要的盐化工原料基地。重点实施洪泽银珠化工年产100万吨硝盐联产、井神盐业年产60万吨盐硝联产、白玫糖业年产60万吨盐硝联产、淮海盐化厂年产30万吨真空制盐等。以盐化工工业园区为依托,加大延伸开发力度,扩大产业规模。重点有年产70万吨联碱、20万吨离子膜烧碱、4万吨环氧氯丙烷、4万吨邻甲苯胺、2万吨氯乙酸、2万吨有机硅、10万甲烷氯化物、20万吨聚氯乙烯等;要通过对外合作,创新条件建设MDI、TDI等项目。到“十一五”末,盐化工及相关行业列统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钢材产品产业链延伸项目。淮钢集团在大棒材特钢生产线投产后,将形成300万吨特钢棒型材的生产能力。下一步的发展一方面是对200万吨板材生产线进行深入的调研,考察、论证项目的建设条件;另一方面重点是做好产业链的延伸。重点是70万吨精锻、5万吨弹簧总成、大型管坯钢、各类紧固件等金属制品。“十一五”末,钢材及其相关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

    轮胎产业链项目。重点围绕与韩泰轮胎的前道配套,扩大产业规模。重点是氧化锌、硬脂酸、帘子布、工程胎、白碳黑、模具及包装产品等。“十一五”末,轮胎及相关产品销售规模达到80亿元。

    食品产业集群。市开发区地处主城区东南角,发展食品行业符合城市的发展定位。规划以福满多食品、旺旺食品(在清河民营工业园)等知名食品企业落户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外招商步伐,加快区域内重点企业的集聚,近期实施今世缘酒业物流及饮料生产线项目。洪泽、淮阴区、楚州区等县区要利用农产品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形成集聚效应。争取到“十一五”末,开发区食品产业销售规模达到30亿元。

    化纤产业集群项目。依托涟水锦纶化纤、鸿鹄化纤、锦惠化纤、伟特纤维等大型化纤项目,发展产业集群。有序发展盘活市直化纤企业,逐步壮大规模,同时积极向前后道延伸,前道发展切片加工,后道向产业用布和高档化纤面料方向发展。到“十一五”末,使特种化纤发展成为涟水的支柱产业。到“十一五”末,化纤及相关产品销售规模争取达到30亿元。

    木材加工产业链。全市现有林地面积142万亩,农田林网560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960万立方米。按照我市林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内完成造林144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500万亩,高标准宽幅绿色通道3000公里。近几年,依托林业资源,我市木材加工业达到迅速发展。全市木材加工企业达到300多家,特别是近两年,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的东盾人造板、惠泰木业、海通木业等大型木材加工企业,全市已经具备了近40万立方米密度板、30万立方米多层胶合板的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在稳步扩大木材加工业的同时,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发展深度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重点发展各种贴面板、复合地板、家俱等产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发生产木材及其制品用胶,扩大产业内部的配套能力。“十一五”期间,新培植产值5000万元以上龙头加工企业20个,建成亿元以上产值的木材加工小区4个,木材及相关产业产品规模达到45亿元。

    轴承产业集群项目。“十五”期间,盱眙县通过招商引资,投产了9户轴承加工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户,2004年,轴承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利税1500万元。在建及拟上轴承加工项目15个,轴承年加工能力达5000万套。为与轴承产业加工配套,形成产业链。目前正在建设两个配套企业,分别是江苏保利轴承钢管有限公司和江苏金马钢球有限公司。到2010年,轴承产业链企业规划发展到35户,年加工各类轴承1.5亿套、轴承钢管8万吨、轴承钢球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税2.5亿元。

    凹土加工产业集群项目。盱眙县是我国凹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已探明储量2.7亿吨,远景储量达5亿吨,其中:优质凹凸棒粘土探明储量6700万吨。其储量占全国凹凸棒粘土总储量的65-70%。截止2004年,全县共有凹凸棒粘土加工企业15户,其中重点加工企业6户,年加工矿物能力15万吨,年销售矿物加工产品10万吨。2001年在省科技厅支持下,组建了江苏省凹土技术工程中心。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是做大企业,拓宽产品领域,调整产品结构,争取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出高附加值的产品。规划到2010年,全县凹土重点加工企业将发展到12户,年加工矿物能力40-45万吨,年销售矿物加工产品4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约10亿元,利税1亿元。

    针纺织产业集群项目。楚州区一直以来具有针织的优势,目前有从事毛巾生产加工的68户,从事围巾、手套、帽等毛针织品生产加工的55户,从事内衣等服装生产加工的13户,其余从事纱线、漂染、纺织器材、丝织品、手帕、机制帽、电脑绣花、纺织贸易等纺织业的76户。拥有纱锭、线锭7万锭,毛巾织机1200多台(套),各式缝纫机1000余台,横机1100余台,设备档次总体偏低,但较前两年有所提高。现有品牌及近期拟申请品牌24个,其中“康尔馨”、“霞”牌为省级著名商标。2004年,全区针纺织行业列统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7亿元,实现利税6013万元,从业人员10270人,分别占全区列统企业30.9%、21.2%、35.1%。“十一五”期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总量提前翻番。同时,有传统优势的县区要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纺织企业,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至2010年针纺织列统企业个数达到70户,达到4亿条标准巾(毛巾)、1000万件针织内衣、30万纱锭规模,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

    汽车及相关产业集群。以江苏安特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将充分利用比利时STOKOTA公司的技术优势,加大产品开发力度,重点发展国际通用的集装箱半挂车、高性能不锈钢及铝质罐车、垃圾压缩车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扩大现有配套产品规模,提高配套能力。重点是将韩泰轮胎扩张到年产1000万条的能力;汽车密封条生产线扩大到15条以上,形成3000万米的配套供应能力,电磁缓速器扩大到10000台,;汽车后桥突破3万根能力、汽车门泵达到20万只以上以及200万套刹车蹄、150万片离合胆项目、200万只汽车轮毂、800万米汽车刹车用密封材料、5-10吨汽车弹簧总成的配套能力。力争到“十一五”末,汽车及相关产业销售收入达100亿元。

    石油机械产业集群。石油机械集团跟踪国内国际采油新技术开发石油产品,重点对石油钻采设备和铸锻等产品进行重点投入和开发,每年新品开发已不少于1-2个,同时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拓展销售空间。充分发挥金石集团的实力优势,扩大石油机械产品的领域,壮大产业规模。到2010年,石油机械产品销售达到10亿元。

    5、壮大重点企业骨干企业。

    全市到“十一五”末,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300户,其中:

    淮钢集团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

    淮阴卷烟厂、清江石化、华能淮阴电厂、韩泰轮胎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

    安邦电化、振达钢管、爱特福公司、洪泽化工、华尔润化工、今世缘酒业、威灵电机、威灵清江、海螺水泥、锦纶化纤、天士力药业、东盾公司、苏食公司、大通机电、清印集团、井神盐业、清棉集团、清拖集团等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6、培育30个省以上名牌产品。

    国家名牌产品:清江石化特种溶剂油、淮阴卷烟厂一品梅卷烟、淮钢集团弹簧钢、“84”消毒液、“今世缘”酒等

    省级名牌产品:一硝基甲苯、中密度板、元明粉、精制盐等

    四、主要投资项目

    全市“十一五”期间规划投资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有600多项,投资超过1000亿元。分行业情况如下:

    化工行业:重点规划的项目为108项,总投资178亿元。主要有清江石化的180万吨原油加工及配套工程、安邦电化环氧氯丙烷及离子膜烧碱、华尔润化工30万砘联碱、韩泰轮胎年产500万条子午胎、江苏井神盐业、洪泽化工集团、白玫糖业、淮海盐化厂等企业制盐及延伸加工项目等。

    机械行业:重点规划项目125项,总投资97亿元。主要有江苏双环齿轮公司系列齿轮生产线,淮安威灵清江电机搬迁及产品升级改造、威灵电机洗涤电机二期工程、清拖集团产品升级改造、金象减速机双传动减速机开发生产、盱眙金鹏轴承生产线改造、金石集团液压快锻生、海珠公司贝氏体气缸套、远航船用设备公司大型船用机械制造等。

    冶金行业:重点规划项目29项,总投资46亿元。主要有淮钢集团100万吨特钢大棒材生产线、淮钢集团直接熔融还原项目、振达钢管公司钢管生产线从兴不锈钢公司、涟水佳惠金属、江苏甬旺工贸等企业的不锈钢及其制品、涟水峰达电工、等企业的铜加工及其制品生产线。

    烟草行业:淮阴卷烟厂“十一五”期间,投资9.3亿元,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主要有建设联合工房一座、引进高速卷接线、软包线、新上制丝中试线、侧推式包装机、建设辅材、片烟库等。

    纺织行业:重点规划项目94项,总投资53亿元,主要有清印集团高家纺、服装面料生产线、清棉集团高档纺织品生产、纱能纺织喷气纺、洪泽宝利嘉公司10万纱锭、东方化纤、锦惠化纤等化纤生产线、雪飞制衣、同泰服饰、诚利达服装等出口服装生产、江苏康乃馨织造高档毛巾等针织项目等。

    食品行业:重点规划项目53项,总投资40亿元。主要有新丰面粉公司面粉生产线、旺旺食品公司休闲食品生产线、川崎食品公司食品加工生产线、民康油脂食用油生产线、今世缘洒业酿酒扩能、新希望集团饮料生产线等。

    医药行业:重点规划项目22项,总投资12亿元。主要有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新药替莫唑胺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原料药改造等、涟水药业粉针剂生产线、诚意药业片丸生产线、神华药业真菌发酵原料药以及各类医疗器械生产项目等。

    建材行业:重点规划项目66项,总投资53亿元。主要有海螺水泥160万吨粉磨站、兴眙水泥熟料改、东盾人造板、惠泰木业、海通集团、等板材生产线、诚信工程材料沙石干粉生产线、盱眙凹土加工以及各类铝塑管、板及家俱、洁具生产线等。

    电力行业:重点规划项目9项,总投资170亿元。主要有华能电厂三期工程、淮阴发电2*135MW热电机组、2*390MW燃气发电机组、市经济开发区热电公司2*330MW热电机组以及县区工业园区配套的热电工程项目等。

    其他行业:重点规划项目89项,总投资123亿元。主要有清河区光电项目、苏杭电子公司电子线路板、新海电子年产10亿只打火机生产线、兴创纸业年产50万吨绿色包装纸工程

    五、推进淮安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工业投入,提高工业总量。“十一五”淮安工业发展的重点仍是加大投入,扩张总量。要突出项目,狠抓投入,增强后劲。一是进一步加大工业投入。全市每年至少要实施50个以上投资超亿元的大项目,100个以上投资超5000万元的项目,力争“十一五”期间滚动实施投资超亿元的项目300个以上。2010年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达到8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400个,实现“十一五”翻番目标。在主攻项目和投入的同时,切实把握好投向,投资重点着重向八大产业集中,向园区集中,向大项目集中,向优势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集中,努力使所上项目符合高技术含量、高加工深度、低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的要求。二是做好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把重大项目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对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实行市、县领导挂钩制度,协调问题、解决困难、加快进度,确保早开工建设,早竣工投产,早达产达效。三是做好规划项目的跟踪落实。对已经规划建设的工业项目,组织专门力量,加强跟踪推进,从人力、物力上予以保证,加快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早落实、早建设。

    (二)全面扩大开放,拓宽发展空间。一是着力招引大项目。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到大项目、重点项目上,重点瞄准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和上市公司,有针对性地包装和推介一批大项目,争取他们来淮投资。采取多种形式,全力突破外资。确保“十一五”期间实际到帐外资累计达15亿美元,年递增30%以上。二是注重招商选资。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的项目坚决不引,高投入、低产出的项目坚决不引,不能实现双赢的项目坚决不引。三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在继续坚持驻点招商和小分队招商的基础上,探索实行代理招商、有偿招商等新途径,使招商引资工作逐步走上市场化、专业化轨道。四是大力开展企业招商。企业招商不仅可以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和管理经验,赢得发展的机遇,而且还可以增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竞争实力。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存量资源,开展全方位的合资合作。目前尚未改制的重点企业,要引进外来资本参与企业改制,真正将改革、改组、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嫁接改造,加快发展;已经改制的企业要通过股权出让的形式,吸引大企业的并购,增强发展能力。五是努力扩大出口。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扩大产品出口。发挥服装等传统出口产品的优势,通过引进新设备、采取新技术和新工艺等手段,使传统产品推陈出新,提高竞争力。在巩固和扩大日本、东南亚等市场的基础上,开拓中东、东欧等大市场。力争到2010年,全市自营出口额超过100万美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00户以上,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25户以上。

    (三)抓住比较优势,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是我市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一是围绕现有工业优势形成集群。对当地工业实际和产业优势,对已形成一定集聚效应的产业,要着力引导,加强服务,合理规划,发挥优势。楚州的施河教具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扩大教具产品的门类,提高产品的档次,形成系列化、规模化生产,力争成为全国规模最大、产品系列最全的教学用品基地;淮城镇的针织品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要根据行业特点,引导企业间的产品协作和市场合作,加快规模扩张。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形成集群。“十五”期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些产业相近的项目。要将已落户企业作为产业集群的基础,充分发挥联动效应,加大以商引商力度,拉长产业链,形成集群优势。三是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形成集群。我市具有丰富的地下非金属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选择重点行业加以扶持和培育,引导企业间的相互合作;要以优势资源为基础,强化招商引资,兴办资源开发利用型企业,努力实现市场共享、品牌共享,打响具有资源优势的淮安工业产品品牌。

    (四)加快科技创新,增强竞争能力。一是加快新产品开发。依靠技术创新,开发一批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的“三高”产品,形成一批高技术产品群。“十一五”期间,全市年引进开发的市级以上新产品平均要达到800个以上,其中重点新产品要达到150个以上。二是推进技术创新。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主动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新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积极挂靠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进产学研结合,研究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努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把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地运用到企业研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环节,努力实现产品研发信息化、技术装备数字化、工艺流程自动化、管理营销网络化,全面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到2010年,全市70%以上的重点骨干企业要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和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四是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确保每年财政安排的科技投入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同时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强化企业主体意识,提高R&D支出的比例,到2010年,全市列统企业R&D支出占销售额的比例要达到2%以上,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3%以上,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5%以上。

    (五)深入企业改革,完善运行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体制。一是完成国有企业改制的扫尾工作。继续按照“四到位一保障”的要求,加快尚未改制国有企业的改制进度。围绕企业改制过程中的清产核资、资产核销剥离、产权界定、债务打包、土地处置出让等热点难点问题,坚持公开公正、职工参与、分层次推进的原则,加强监督,确保改制工作顺利推进。在改制方式上,以开放式改制为重点,把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对外招商紧密结合起来,加大资产重组力度,采取重组联合、合资合作、增资扩股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争取“十一五”前两年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制工作。二是完善已改制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构建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明晰所有权、监督权和经营权,建立健全各司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内部运作机制。三是加快企业资本运营和上市工作,对目前初步具备条件的辉煌太阳能、爱特福、银珠元明粉、井神盐业等企业,组织专家进行咨询指导,启动股改,加快运作,争取“十一五”中期上市。

    (六)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一要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项目引进和设计以及产品开发的源头抓起,实施污染物的防治,积极开展创建环保模范企业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活动。落实省政府关于每年拿出不低于10%污染防治资金用于清洁生产的要求,扎实推进我市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确保“十一五”期间有10户以上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二是全面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按照国家《节约能源法》和省《节能条例》的要求,实施企业能源管理和耗能设备的节能技术改造,推进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强化重点产品的能耗限额和定额管理、考核,积极推进能源管理的监测执法力度,组织实施重大节能技术示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主城区要用3至5年的时间关闭95%的小锅炉,工业企业基本实施集中供热,95%以上的非工业小锅炉同时关闭,实施集中供热或热水直供。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设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的技术改造,支持清洁生产,大力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环保产业,奖励为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七)创新工作机制,破解发展瓶颈。“十一五”我市工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保证生产要素的充足供应。一是努力解决工业用地问题。坚持节约用地。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规定的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市经济开发区平均不低于180万/亩、县工业园区平均不低于120万元/亩的要求,对没有达到集约用地规定的项目不予安排用地计划。对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行业的项目,引导企业或投资商建设多层厂房,节约用地规模。盘活存量土地。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坚决予以收回,调整项目使用。对闲置6个月以上,未满两年的土地,开征闲置费,加快项目开工进度。二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切实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遵循“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积极推动投资市场化改革,形成国内外资金注入、非公投资、银行贷款、建立产业发展基金等多种形式的资本市场,解决发展资金。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扩充现有担保公司资本金。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入股或新创办商业性、互助性担保公司,不断壮大担保规模,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吸引股份制商业银行来淮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扩大投融资渠道。三是积极推进现代物流发展。加快公路、铁路、航道、港口、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交通体系,使我市交通通过江达海,打造立体交通。努力构建政策、运输、信息三个平台,发展和培育物流需求和物流服务两个市场,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加快我市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换的步伐,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壮大物流企业,形成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与国际通行接轨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综合网络体系。四是做好工业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加快造就一批企业家队伍。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坚持“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积极为本地企业家学习进修、参观考察和投资创业创造条件。大力实施“借脑”工程,吸引外地企业家来淮投资创业。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启动人才柔性流动和管理机制,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兼职。按照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分配激励政策和奖励机制,大胆奖励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各类人才,使一流的人才得到一流的待遇,一流的贡献得到一流的报酬,引导人才向新型工业化第一线集聚。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工队伍。调动全社会力量,整合教育资源,鼓励企业与高等学校联办培训基地,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对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培训力度,着力提高企业职工科学文化技术素质。到2010年,全市要培养造就熟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万人以上,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15万人以上,具备较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40万人以上,构建我市人才高地。

    (八)加大政策扶持,提高发展动力。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的研究,对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帮助企业进行策划包装,按照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好向上申报工作。发挥技改贴息的导向作用,从培植财源的角度,市县财政要逐步增加贴息资金。重点做好重大工业项目补贴奖励政策的落实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进行补贴兑现,对竣工投产项目进行奖励,形成重奖大项目、鼓励大发展的工作导向。继续执行项目备案制和重点项目绿卡制,减少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提高办事效率。统筹安排工业用地,严格依法征用土地并给予合理补偿,在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前提下,对重点产业项目用地依法给予支持。鼓励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对开发利用共生伴生资源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企业实行激励性政策。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加政策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支持的综合效率,用政策优势鼓励和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项目和人才聚集淮安,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紧固件
参与评论
匿名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华人螺丝网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这些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114@luosi.com或直接在线联系华网客服

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先取得编辑授权或本站的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华人螺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