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高景气周期 机械业演绎成长的故事

来源:网摘

1213次

发布日期:2007年06月02日

扫描二维码进入

微信H5资讯

扫描二维码进入

资讯小程序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机械工业在经历连续三年高速增长后,2006年产销双双突破5万亿元,继续保持稳步、健康、高速增长。全行业完成销售产值53421.98亿元,同比增长29.73%,比上年提高7.54个百分点,行业处于高景气周期之中。

  全行业13个子行业均以两位数同步快速增长,其中工程机械、机床、电工电器和汽车行业增幅超过30%。而工程机械和汽车行业已由宏观调控后的恢复期向高速增长期发展。

  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行业新产品产值10427.36亿元,同比增长35.85%,其增速快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增速5.79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7.08%提高到19.05%。其中,有9个行业的新产品产值增速高于总产值,表明这些行业在自主创新、产品技术升级、结构优化上上了一个新台阶。

  另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7606.86亿美元,同比增长23.8%,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774.59亿美元。从分行业看,出口交货值增长幅度较大的依次是工程机械、石化通用、重型矿山、汽车、农机和电工电器行业,增速均保持在24%以上。

  自主创新+政策支持=高景气

  装备制造业不完全等同于机械行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装备的产业的总称。按照标准的分类,它包括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七大类中扣除了有关消费类产业制造业小类后的186个小类。相当于欧洲国家所指的“资本货物制造业”,也就是我们惯常所说的生产资料的行业,也就是生产投资品的行业,其与固定资产投资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在“十一五”期间政策的强力支持下,装备制造业将会淡化宏观调控的影响,而持续保持高景气状态。从“十一五”规划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再到《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植力度一环紧似一环,并且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到了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若干意见》是对“十一五”规划和《纲要》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细化,相关的具体实施细则正在稳步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在相关政策的强力支持下已经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主要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很少有原始创新。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研发提升产品档次,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通过引进消化,研发替代进口的高附加值产品,进而打开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

  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说,强化政策支持就意味着有了市场、有了发展资金、有了税收优惠,这些都将直接体现在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上。

  进口替代+出口拓展=高景气

  “十一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振兴目标是进口依赖度从目前的67%降低到“十一五”末的30%以下,这就是“十一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巨大替代进口空间。目前,我国设备投资的三分之二依赖进口。其中,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设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来自于进口产品。

  同时,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市场的拓展空间巨大。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8.25%,其中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不到30%。欧盟、美国、日本的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5.9%、10.2%和8.20%,其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美国为41.9%、日本为43.6%、德国为46.4%。而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份额中国约为2.48%、美国为4.27%、德国为4.26%。也就是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尚有两个百分点的拓展空间。

  不过,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产品大都集中在低端水平,产品附加值较低。也只有打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我国装备制造业才能跻身中高端领域,才能具备国际化竞争优势。因此,衡量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拓展空间,关键要看其是否打入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因此,我国装备制造业成长逻辑的核心是自主创新。

  在政策的强力支持下,我国装备制造业有了市场扶植、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等,行业内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大幅提升。这样,企业就有了资金来投入研发,研发实力的增强使得企业有能力通过自主创新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来替代进口。这样,中国企业就进入了一个良性成长的轨道,进而成长为具有国际化竞争优势的企业。

  结合我国劳动力等成本优势,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出来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就具有了国际化价格优势,凭借此优势,企业又可以拓展国际市场,树立国际化品牌,形成国际化竞争优势,进一步拓展其成长空间。

  我们知道,装备制造业竞争逻辑的核心是国际化优势。“十一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各子行业将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化。因此,只有同时具备劳动密集型、相对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特征的子行业,才能够实现替代进口和拓展出口,进而打开成长空间而步入高景气周期,这就是“十一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化优势。

  比照周边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优势在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的发展,人均GDP已经达到1800美元,装备制造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承接像造船业这样的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化转移能力。因此,只有依托资金规模优势,才能构成周边发展中国家的介入壁垒。

  历史基础+发展机遇=高景气

  首先,我国装备制造业初具实力和规模。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建国五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目前,世界制造业规模排名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中国制造业已经初具规模和实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为我国发展转移装备制造业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一个例证是出口产品中,反映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机器、运输设备所占比重的大幅度提高。

  其次,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产业化升级和产业复兴。

  相关数据表明,中国经济于1992年进入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阶段,1999年进入工业化进程的成熟阶段。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推断,中国经济将于2010年左右进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在此阶段内,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不断增加,内需增长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居民收入增加,使我国具有巨大的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而巨大的消费需求会带来巨大的生产需求,为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资本品带来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

  在宏观调控的经济大背景下,“十一五”期间我国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规模以上工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也将保持14%~15%的水平,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将上升到接近50%,制造业部门成为GDP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也带来了产业升级与产业复兴,进而拉动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增长。如:轻纺工业向重化工业升级;粗浅的初级加工向精密的中高级加工升级;军工、航天、航空等产业复兴大幅拉动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新兴产业有了发展机遇,和谐社会建设和绿色GDP的提出,拉动节能环保等装备的需求。

  第三,新一轮国际化产业转移为中国发展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不但加工制造在转移,而且R&D(研究与开发)也在转移,对中国发展装备制造业是一个机遇。发达国家在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同时,主要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行业,退出劳动密集型和一部分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为我国出口此类产品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为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一方面,我们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有所突破;另一方面,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素质和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发展努力。

  特别是近年来,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为装备制造业创造了巨大市场。我国市场潜力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制造业具有独特的优势。
机械工业产品
参与评论
匿名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华人螺丝网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这些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114@luosi.com或直接在线联系华网客服

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先取得编辑授权或本站的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华人螺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