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当前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在介绍完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取得的显著成效后,何文波特别提醒道。
首先,钢铁行业当前面临严峻的市场形势。今年初以来,钢铁行业经历了需求减弱、原燃料价格高涨且居高不下,以及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等困难。从月度数据看,第二季度,会员钢企利润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企业利润的下降,对于企业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开展低碳转型探索等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何文波指出,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和未来预期两个方面。
其次,污染物排放面临更高要求。何文波介绍,当前,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重点地区预计2022年底基本完成。近日,河北省又率先提出在已完成12家钢企创A的基础上,利用3年时间实现河北省钢企全面创A。同时,超低排放改造的整体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再次,节能降耗面临发展瓶颈期。“多年来我国钢铁行业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从能耗下降趋势看,‘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进一步降低能耗强度的空间收窄。”何文波同时指出,当前在新型节能技术研发方面投入明显不足,部分已研发成功的节能技术受限于示范案例较少,在应用推广过程中受阻,也影响了行业整体能效水平的提升。
此外,低碳转型面临多重任务目标。双碳目标的“1+N”政策体系逐步建立,一系列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陆续出台,对钢铁行业加快推进低碳转型提出了更为先进的指标要求,如“到2025年炼铁、炼钢工序能效标杆水平以上的产能比例达到30%”“短流程炼钢占比到2025年达15%以上,2030年达20%以上”等。
“低碳转型工作面临着多重目标背景下的高质量转型压力。”何文波强调,时间紧、任务重,市场压力下会促进环境技术和工程的行业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和成熟技术推广应用,从而变危为机。为此,企业要通过评估实现对技术方案和工程进度的整体优化,政府要进一步优化政策导向,强化奖优罚劣,促成优胜劣汰。两促进是市场冲击可能带来的正面效果,两优化(优化实施方案、优化政策导向)是实现和强化这种效果的必要措施。
从6方面推动行业绿色发展
钢铁行业如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发展,高质量完成低碳转型任务,对于如期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和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历史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何文波建议从6方面着手推进。
一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何文波表示,国家鼓励在产能置换过程中更多采用电炉流程;鼓励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布局符合相关政策法规要求的中小型电炉钢企业,协同消纳周边废弃物。从中远期看,要进一步加强高炉富氢冶炼、氢气竖炉直接还原、氢基熔融还原等低碳冶金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助力无化石能源冶炼,实现源头减污降碳。
二是坚定不移推动超低排放改造。“国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方向不会变,钢铁行业要抓住当前工程成本相对较低、设备停产具备改造时间等时机,继续积极主动、稳步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工作。”何文波勉励道。超低排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也确实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对此,他指出:“市场低迷,企业会更加注重环保投资与经济性的平衡,从行业看,将会促进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将会促进成熟技术推广应用。因此,建议企业通过评估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和实施计划,建议政府进一步优化政策导向,扩大环保领先企业竞争优势,尽快落实并严格执行超低排放改造的差别化管理政策,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扶优汰劣,扩大环保领先企业竞争优势,坚决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三是高度重视节能降耗。节能降耗工作是企业生存和竞争的“硬实力”,在困难时期更是钢企降本增效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当前“双焦”价格高企的情况下,更应注重节能降耗。何文波建议,钢企可通过开展全厂系统性节能诊断,与行业先进水平对标对表,查找在能源使用和管控方面的不足,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借助先进成熟节能技术、加大余热余能梯级综合利用、推动能源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等先进手段,深挖生产各环节的节能潜力,进一步提高能效水平,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四是规划引领低碳转型。何文波认为,要将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导向和目标要求融入钢企发展中长期规划,充分体现绿色发展新格局、新理念,定期开展规划评估,强化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撑保障。紧紧围绕碳达峰及降碳目标,做好各类项目措施的协同,形成整体合力,确保在落实碳达峰及降碳主要目标、发展方向、重大工程中协调一致。
五是积极谋划产业协同。“以钢化联产为抓手,打造钢铁、焦化间循环经济产业链。”何文波建议,依托钢企副产的焦炉煤气、转炉煤气、高炉煤气中富含的大量H2和CO资源来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实现以化固碳;研究建立钢化联产“产学研用”创新平台,研发推广钢化联产先进技术,统筹有序推进钢铁、化工行业协同联合发展,鼓励在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打造一批钢化联产示范项目。
六是充分用好智能管控。一方面,加快行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实现对能源介质的动态调度。对钢铁生产环节的高耗能设备进行实时耗能监测与能耗分析,制定能源计划、构建平衡与预测模型等,全面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钢铁行业碳排放监测管理平台,实现碳素流可视可管可控,形成感知、监测、预警、应急等能力,提升碳排放的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