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打造每颗3万元的螺栓

来源:央视网

3467次

发布日期:2017年07月13日

扫描二维码进入

微信H5资讯

扫描二维码进入

资讯小程序

  央视网消息:十一年过去,回想起“螺栓任务”,陈卫林依然会有一种“中国人从此站起来”的感觉。

  当时,陈卫林所在的国营芜湖机械厂参与某型号战机的修理,急需一批螺栓。这批螺栓属于战机核心部件,国外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当时国内只有一家企业能够生产,每个价格是3万元,总花费得300多万元,但是这家企业产能有限,不一定能供货充足。

  陈卫林忿忿地想:“不就是一个螺栓吗?我就不信自己干不出来!”

  很快,陈卫林的团队接受了这项攻关任务。他们从原装备上拆下螺栓,照着做出来之后进行比对,不断改进,经过2个月100多道加工工序,不仅成功制造出了这个螺栓,同时还提高了其结构设计的水平。后来外厂还专门派人到陈卫林这来学习。

  陈卫林之所以能有这股钻劲,很大程度是受到父亲的影响。

  陈卫林出身农村,家庭不富裕,父亲做的是“弹棉花”的手艺活,在当地小有名气。陈卫林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教诲:做一行就要认真把这一行做到最好。

  1997年,刚从技校毕业的陈卫林成为国营芜湖机械厂的一名普通车工。厂里第一台数控设备是从美国引进的。设备的到厂培训只有一个星期,之后专家就走了,不少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说明都需要自己摸索。

  设备说明书都是英文的,而陈卫林的英文水平有限,为了学好数控设备的使用,不得不每天查着英汉字典一个一个翻译。除了苦学英语外,陈卫林还利用业余时间在夜大学习,7年后,他完成了从大专到本科的课程。

  陈卫林(左一)和他的团队(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20年间,陈卫林和他的团队通过攻关实现创新的精彩案例数不胜数。“战机医生”陈卫林独自以及合作完成了300多项零部件国产化自制攻关任务,直接经济效益达6000万元以上。

  如今,在陈卫林的带领下,一批又一批技能过硬的人才脱颖而出。

  现在总有些人会这么认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工被机器取代,“工匠精神”不再重要了。但是在陈卫林看来,匠人的技能和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智能制造就是让机器变成匠人,智能制造应该是匠人和机器的完美结合。

工匠精神螺栓
参与评论
匿名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华人螺丝网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这些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114@luosi.com或直接在线联系华网客服

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先取得编辑授权或本站的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华人螺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