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初露峥嵘

来源:嘉兴日报

2479次

发布日期:2006年01月07日

扫描二维码进入

微信H5资讯

扫描二维码进入

资讯小程序

 “十五”期间,海盐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克难攻坚,乘势而上,实现了全县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企业剪影:“十五”期间,全县千斤顶生产企业已发展到85家,年生产能力1000多万台,是我国两个千斤顶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其中立式千斤顶产销量居世界第一,农用千斤顶产量居浙江省第一,液压泵缸类产品几乎垄断了国内市场。形成了以千斤顶为主导、上下游联动发展的产业链,全行业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企业9家。2004年总产值达6.8亿元,出口创汇433万美元。

 

  2005年,海盐县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83亿元,年均增长172%。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05亿元,年均增长291%。到2005年底,预计全县工业单位数6000多家,其中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460家。预计全县(县内)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家,比2000年增加8家。在5年中,海盐县工业经济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和小型巨人企业,同时也克服了生产要素趋紧、原材料价格上扬过快等不利因素,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

 

  企业剪影:2005年下半年,国家商务部副部长于广州视察金达集团公司时称赞道:“金达”用了5年的时间,赶上国外通过百年的发展积累的现代化程度和生产规模,为中国乃至世界亚麻纺织业创造了一个奇迹。目前,公司已拥有各类先进生产设备1000余台(套),亚麻生产规模总数达到52000锭,名列全国亚麻纺纱行业第二位,世界第二位,产品不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出口份额还占全国亚麻纱出口的30%以上。

 

  “十五”期间,全县工业生产性投入在技改贴息等政策的驱动下,步入了快速增长的轨道,呈现出重点项目不断增多、投资规模和力度不断加大的态势。2005年,预计全县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35亿元,比2000年增长48倍。预计全县5年累计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1133亿元,年均增长423%。初步形成了以纺织(服装)、造纸、机械、电子等为支柱的工业结构,培育形成了标准件、千斤顶、小家电、汽配等区域特色块状经济。5年来,全县累计开发(申报)省级以上新产品550项,拥有省级名牌产品6只,市级名牌20只。

 

  企业剪影:标准厂房建设投入是沈荡镇工业发展的平台。今年,沈荡镇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965万元,超额完成7.2%%。六幢总面积18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已进入收尾阶段,比建设计划超出8000平方米。

 

  “十五”期间,海盐县按照“壮大规模,鼓励集聚,内外并举,培育特色”的原则,在政策机制等方面加大对各类工业功能区建设的行政推动力度。至11月底,全县8个镇工业区累计开发面积125万亩,进区企业361家,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59亿元,企业固定资产投入303亿元,有265家企业形成生产能力。同时,全县中小企业创业中心(标准厂房)建设的投资积极性得到激发。至11月底,全县已立项或拟建创业中心(标准厂房)建设项目19个,利用存量土地约1000余亩,规划总建筑面积562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42亿元。

 

  企业剪影:今年11月初,丹麦丹佛斯集团公司以2500万美元收购了中国变频器龙头企业之一,海盐目前唯一一家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浙江海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组建起浙江海利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外资企业成功“嫁接”,吸引了一流的技术,对海盐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十五”期间,海盐县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培育了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通过“靓女先嫁”、“借船出海”的改革措施,对100多家国企业、150多家城镇集体企业和350多家乡镇集体企业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形成了以民间资本、外商资本为主体的民营经济格局。推动了以调整企业劳动关系为主的用工制度改革。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促进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海盐制造业基地
参与评论
匿名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华人螺丝网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这些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114@luosi.com或直接在线联系华网客服

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先取得编辑授权或本站的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华人螺丝网。